八卦的起源是什么
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先人要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观察和认识。阴阳概念的产生和形成就是先民对宇宙万物矛盾现象直接观察得出的结果。先民抓住宇宙间“一阴一阳之理”《朱子大全.易纲领》,发现了自然界天地、日月、昼夜、男女、炎凉、成败、上下等等现象,无不存在普遍的相互矛盾,因此产生阴阳的看法。先民从长期的生活中感受道,万物在阳光的照耀下,才能发育成长,因此阳代表刚健、积极、进取的一种属性。万物在阴暗的地方或者月光照射下,则缺乏生命力,处于休息或者消退的状态。因此,阴具有柔弱、退守的属性。
从阴阳的两种属性,出现阴爻和阳爻两种符号。为什么会用这两个符号代表阴爻和阳爻呢?学者作了种种推测,有的认为阳爻代表男根,阴爻代表女阴。这种符号,是古代生殖器崇拜观念的一种遗存。有的认为阴爻和阳爻是卜筮时用的竹节的一个象征。
阴阳概念的形成,为八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关于八卦的孕育过程,《周易.系辞》中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认定来说,八卦是一种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形成的。
所谓的太极生两仪,是世界由混沌状态分出阴和阳来。然后,“两仪生四象”,是从阴阳中分出四象“少阴、少阳、老阴、老阳”。然后,从“四象”中分出八卦来。
所谓的八卦,就是先民以阴阳符号为爻,三爻一叠,各种不同的阴阳爻组合,刚好有八种形式,分别是卦、兑卦、离卦、震卦、巽卦、坎卦、艮卦、坤卦。
八卦分别代表自然界: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泽等八种基本元素。
从阴阳到八卦,从八卦两两相重推演出六十四卦,都是按照观物取象的方式创造出来的。这些物,都是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这些象,则是生物钟有象征意义的象。
1979年,在江苏海安县青墩遗址发现,出土的骨角和鹿角枝上,有数字益的刻纹。上面有“一”、“八”等数字符号。令人惊讶的是,其中一个鹿角有四组数字重卦,和殷商时期的数字重卦极为相似。
1989年,在安徽含山县凌家滩发现新石器目的,目的有玉龟和玉片,玉片为长方形,长11厘米,宽8.2厘米,内圈刻者方形八角图图案。内外圈之间有八条直线将其分为八分。每一份内各刻有圭形箭头,玉片的芳心八卦形象征太阳,八角是向四面八方辐射的光芒。太阳居中,大圆的八个方位和季节和八卦都是对应的。震在东北,为初春,离在正东为仲春,兑在西南为初夏,乾在正南为盛夏。巽在西南为初秋,坎在正西为仲秋,艮在西北,为初冬,坤在正北为寒冬。石片所刻图像,应该是原始八卦。又根据石片图形边缘的钻孔之数4、5、9、5(以五代表十),他符合《尚书.洪范》中的五行中生数,还原中宫五。从玉片可见,在五千年前,已经有了八卦的理论。
其后,河南舞阳的贾湖遗址也发现了距今8600多年的的八卦文字和八孔骨笛。贾湖遗址的发现,都与八相连,也和伏羲画八卦的时代大体吻合,有力地说明了八卦的起源。
八卦的起源是什么?这是个追本溯源的问题,一不小心引用的方方面面就多了,来个简单的回答吧:“葭管飞灰”!
如此简单,但也得解释一下。
首先,学习《易经》而未跟从过师父的人,是不注意这四个字的,甚至不明所以。伏義氏创制八卦,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并结合“昼参日影,夜观极星”“俯仰天地万物”而成八卦。
可以这样理解,很久以前,人是穴居,而到伏義氏时代,是半穴居,即一部分宅在地下,一部分在地上,此时,人们观察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隔一段时间,宅内火堆的灰烬会无风飞扬,而盛水的器物则会无故发出波纹;
针对此现象,古人开始记录并研究,用芦苇的内膜烧成灰,放到芦管中,插入地下,当有地气波动时则“飞灰”,这样找到了24个时间点,即是“察地”;
同时仰观天象,帝车所指,四季分布,也找到相应的24个时间点,即是“观天”;
这24个波动点,因是一气相连,类似于竹子,有节处称“节”,节与节之间通“气”,就叫24节气,而伏義氏测出每个节气的阴阳属性后,每三个为一组,“挂”之以观察天气变换,共八组,称“八卦”!
至此,八卦创成,先天八卦的排序也形成了,“葭管飞灰”的另一个产物,是“律吕”,即中国中国古代音阶的形成。
管窥之见,望指正。
本文由 历史上的今天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qncha.com/today/article_m02GQjdgyxr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