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 謁的意思 謁什么意思 謁的读音 謁的解释

謁简体字 谒异体字 谒 靄 謁
拼音 yè 注音 ㄧㄝˋ
部首 言部外笔画 9画总笔画 16画结构 左右结构
五笔 YJQN仓颉 YRAPV郑码 SKRY电码 6181
UNICODE 8B01四角 06627笔顺 丶一一一丨フ一丨フ一一ノフノ丶フ
基本字义
yè ㄧㄝˋ
◎见“谒”。
宋本廣韻
廣韻目次:入十月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謁 | 於歇 | 影 | 月開 | 入聲 | 月 | 開口三等 | 臻 | 元 | ʔĭɐt | qiat/iat |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部】
謁·康熙筆画:16·部外筆画:9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歇切,堰入聲。《說文》白也。《爾雅·釋詁》告也,請也。《左傳·隱十一年》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註》謁,告也。《禮·曲禮》問士之子,長曰能典謁矣,幼曰未能典謁也。《註》謁,請也。典謁者,主賔客告請之事。
又《增韻》訪也,請見也。《後漢·卓茂傳》茂詣河陽,謁見光武。
又《釋名》謁,詣也,詣告也。書其姓名於上,以告所至詣者也。《正字通》刺名也。古之門狀,今之拜帖。《史記·高祖紀》高祖乃紿爲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註》謁,謂以札書姓名,若今之通刺。
又謁舍,今之客舍也。《前漢·食貨志》里區謁舍。
又官名。《前漢·百官公卿表》謁者,掌賔讚受事。《應劭註》謁,請也,白也,僕主也。《三輔黃圖》內謁者,署在未央宮,屬少府。
又星名。《宋史·天文志》謁者一星在左執法東北,主賔客,辨疑惑。
又山名。《山海經》謁戾之山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註》山今在上黨郡涅縣。
又姓。《後漢·方術傳》汝南太守謁煥。
又《集韻》《類篇》乙列切,音
。亦白也。李舟說。
又《正韻》於蓋切,音愛。與同。隂晦也。引韓愈秋雨聯句:牖變景明謁。一本作藹,義同。
又《揚雄·百官箴》殷以顚,秦以酷敗。獄臣司理,敢告執謁。謁叶敗。
又《史記·孔子世家》去魯歌云:彼婦之謁,可以死敗。按此歌六句三韻,謁本音愛,與敗叶。《字彙》謁攺音意,敗叶音佩,誤。《正字通》俗作謁,非。
说文解字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三】【言部】謁
白也。从言曷聲。於歇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白也。廣韵曰。白,告也。按謁者,若後人書刺自言爵里姓名並列所白事。从言。曷聲。於歇切。十五部。
方言集汇
粤语:jit3kit3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jet7giet7[客英字典]get7giet7jet7[海陆丰腔]zat7giet7[梅县腔]jat7[客语拼音字汇]yad5[宝安腔]jet7[陆丰腔]jat7
English
visit, pay respects to
- 丿部
- 一部
- 乙部
- 勹部
- 冫部
- 厂部
- 刀部
- 刂部
- 儿部
- 匚部
- 阝部
- 冂部
- 力部
- 冖部
- 人部
- 亻部
- 十部
- 亠部
- 讠部
- 又部
- 艹部
- 彳部
- 辶部
- 寸部
- 大部
- 弓部
- 广部
- 巾部
- 口部
- 马部
- 门部
- 宀部
- 女部
- 犭部
- 山部
- 尸部
- 饣部
- 士部
- 扌部
- 氵部
- 纟部
- 土部
- 囗部
- 夕部
- 忄部
- 子部
- 贝部
- 灬部
- 车部
- 歹部
- 方部
- 戈部
- 火部
- 毛部
- 木部
- 牜部
- 攵部
- 气部
- 欠部
- 日部
- 礻部
- 手部
- 水部
- 瓦部
- 王部
- 心部
- 曰部
- 月部
- 止部
- 白部
- 禾部
- 钅部
- 立部
- 皿部
- 目部
- 疒部
- 鸟部
- 石部
- 罒部
- 田部
- 穴部
- 衤部
- 耒部
- 虫部
- 耳部
- 缶部
- 虍部
- 米部
- 页部
- 羊部
- 舟部
- 衣部
- 竹部
- 羽部
- 身部
- 豕部
- 言部
- 酉部
- 豸部
- 走部
- 足部
- 雨部
- 金部
- 鱼部
- 隹部
- 革部
- 骨部
- 鬼部
- 全部偏旁部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