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摘抄
谢谢邀请,我一度怀疑头条是不是知道我在读什么书了。最近读了阿城《三王》系列,每一篇都在反复玩味,反复阅读。《棋王》和《树王》读完之后,写了两篇书评,但相比于阿城先生在《简体版序》《日文版序》《台湾版序》中的自我评叙,个人写的书评更注重于“意”而非“象”。
一千个人读完莎士比亚的著作《汉姆雷特》,就有一千种汉姆雷特的印象。个人觉得,对于所有的文学著作都是如此,不同的阅历、经验、爱好和思想深度决定了每个人对书中人物自然有不同的印象和感知。
《三王》系列是阿城先生的代表作,都含有阿城先生‘士’的精神劝喻,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困难时代里,‘三王’都赋予了乐观豁达的精神寄托
阿城先生在《日文版序》中写到,他受“《史记》的印象很深,深到不自觉”。因为他始终觉得,"中国的‘士’致世用的是‘史’,影响之下,小说的‘劝喻’意识很强”,所以阿城先生的《三王》系列总是不自觉地带着‘士’的劝喻意味,他不同于小波先生文字里对那个时代的戏谑,反而是在一种荒谬时代里找到了一种‘士’对时代背景的悲泣和感念,在困苦生活中找到乐观豁达的精神寄托。
认识阿城的文字,源于王朔、莫言、窦文涛等对阿城的推崇,这个绘声绘色讲故事、把故事讲的真实、质朴而传神的人,用天才般自然、真诚、质朴的文字打动了我,他的文章里,没有小波先生变幻莫测的叙事语言,也没有莫言先生神奇鬼魅的情节描述,有的反而仅仅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普通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娓娓道来、质朴真诚,但字里行间却又充满了诱人深思的神奇魔力。
《三王》系列,我还会继续翻阅研究,如果非要我选择一篇,我会选择在时间顺序上,阿城先生“三王”中最后写成的《孩子王》,因为这个故事更真实、更真诚、更具有现实意义。
《孩子王》是《三王》系列中阿城先生最后写成的一篇,写作手法最为成熟,如同一个讲故事的老人,前面两篇是试验,最后一篇自然而然的在昏昏的煤油灯下,叼着旱烟,吐着阵阵的烟雾,水到渠成的讲成屡屡故事。
按照阿城先生在日文版中的序,《三王》的写作顺序是《树王》《棋王》《孩子王》。说实话,初看《树王》时,对其中的天、道、人并不是很清晰,搜了不少网友的评价,将《树王》定位在了人与自认和谐相处上,当时还有点黯黯然,为自己文学神经愚钝而伤悲。
《三王》字幅都不多嘛,于是看了书评后又翻看了一遍,还是觉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只可能是作者浅层次的分析,《树王》的每个人物都带着人性善良与自私的两面性,这是知青文学中少有的。再后来,读了阿城先生关于《三王》的中文简体版自序,豁然开朗。原来,“《棋王》发表后,约稿紧促,就把《树王》递出了”,而这递出的《树王》,是在《棋王》之前就写好的。《树王》写在70年代初期,写法带有70年代“遍地风流”系列的显著特征,“满嘴的宇宙、世界,口气还是虚娇”,以至于作者阿城谦虚的认为“它是我创作经验上的一块心病,后来又是我发表经验上的一个心病”。
至于《棋王》,是阿城最先公开发表的,类似于仲永作诗,成了阿城一生的巅峰之作。初读《棋王》,简单、直白的文字反而能让人读的热血澎湃、不能自已,看不完如法释卷安眠。尤其是小说写到高潮部分,也就是王一生大战九人,瞬间就让我想到了张无忌在光明顶大战各路门派高手,平实文字确能让人看的汹涌澎湃,心里不禁高喊高手高手,这才是文字高手。《树王》《棋王》都展现了阿城,这个爱在朋友圈里讲故事的人,把故事平铺直描在纸张上的功底,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孩子王》。
《孩子王》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剔除了《树王》“遍地风流”文学故弄玄虚的“天道人”理论,削弱了《棋王》王一生超越常人的棋艺水平和精神层次,把那个时代一个个最真实、最有血肉的人物,用最简单、最直白的语言,刻画的栩栩如生。《孩子王》里的每一个人都感觉是平实朴素的,既没有大开大合的生活经历,也没有高出云端的智商情商,仅仅是那个时代最平凡最朴素的人。平凡的力量是最伟大的,最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从这一点上,我更喜欢《孩子王》。
《棋王》文笔更加细腻丰富。
本文由 成语大全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https://www.qncha.com/chengyu/article_AZLXob1gQ926.html。